【踟蹰什么意思】“踟蹰”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描述人在行动或心理上的犹豫不决。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文学作品、古文或书面语中较为常见。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踟蹰”的含义及其用法,以下将从词义、来源、用法及例句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直观展示。
一、词语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词性 | 动词/形容词(多作动词) |
拼音 | chí chú |
基本释义 | 犹豫不前;徘徊不进;迟疑不决 |
引申义 | 心理上的矛盾、顾虑或不安 |
出处 | 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等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表达,口语中较少使用 |
近义词 | 犹豫、迟疑、徘徊、踌躇 |
反义词 | 果断、迅速、坚定 |
二、详细解释
“踟蹰”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诗词和典籍中,常用来描绘人物在面对选择时的内心挣扎。例如,在《诗经·小雅·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里的“行道迟迟”可以理解为“踟蹰”,表达了诗人归乡途中的沉重与迟疑。
在现代汉语中,“踟蹰”虽然不常用于日常对话,但在文学创作或正式写作中仍具有一定的表现力,能传达出一种细腻的心理状态。
三、例句解析
1. 他站在路口,踟蹰不前,不知该往哪走。
—— 表示物理上的停留,也暗示内心的犹豫。
2. 面对这个决定,她踟蹰了整整一夜。
—— 强调心理上的反复思考和难以决断。
3. 他踟蹰着走进了那间熟悉的屋子。
—— 表达对过去回忆的复杂情感。
四、使用建议
- 适用场景:文学描写、诗歌、散文、历史类文章等。
- 避免使用:口语交流、日常聊天中,可选用“犹豫”、“迟疑”等更通俗的词汇。
- 搭配词语:踟蹰不前、踟蹰不定、踟蹰徘徊、踟蹰难行等。
五、总结
“踟蹰”是一个富有文学色彩的词语,主要用来描述人在行动或心理上的迟疑不决。虽然在现代口语中使用较少,但在书面语中仍有一定的表达价值。了解其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中的这类古雅词汇。
如需进一步探讨“踟蹰”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应用,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