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资讯 > 精选范文 >

道路以目的典故是什么

2025-10-03 00:19:11

问题描述:

道路以目的典故是什么,这个怎么操作啊?求快教我!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03 00:19:11

道路以目的典故是什么】“道路以目”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社会风气恶劣、百姓不敢言说,只能通过眼神交流表达不满。这个成语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一、成语出处与含义

“道路以目”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原文如下:

> “民不胜其祸,而人相食,于是乎路无行者,道以目。”

这句话的意思是:百姓无法承受灾难,甚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路上已经没有人行走,人们只能用眼神来交流,不敢说话。

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民生凋敝,民众处于极度压抑的状态,连最基本的言语交流都成为奢望。

二、典故背景

该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当时鲁国政治腐败,赋税沉重,人民生活困苦。史书描述当时的社会状况为“民不堪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道路以目”便成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形象描绘。它不仅反映了人民的苦难,也暗示了统治者的无能和专制。

三、成语引申意义

1. 形容社会黑暗、言论受压

指在专制或高压环境下,人民不敢公开表达意见,只能通过隐晦的方式传递信息。

2. 比喻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

表示人际关系冷漠,彼此之间没有信任和交流。

3. 警示作用

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防止因压迫导致民怨沸腾。

四、总结对比表

项目 内容
成语名称 道路以目
出处 《左传·昭公二十年》
含义 形容社会黑暗、人民不敢言说,只能用眼神交流
背景 春秋时期鲁国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引申意义 社会压迫、人际冷漠、警示统治者
文化价值 反映古代社会现实,具有历史教育意义

五、结语

“道路以目”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时,应当勇于发声;在和平年代,更要珍惜自由表达的权利。通过对这一典故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复杂性,也更能体会到现代社会中言论自由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