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以目的典故是什么】“道路以目”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社会风气恶劣、百姓不敢言说,只能通过眼神交流表达不满。这个成语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一、成语出处与含义
“道路以目”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原文如下:
> “民不胜其祸,而人相食,于是乎路无行者,道以目。”
这句话的意思是:百姓无法承受灾难,甚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路上已经没有人行走,人们只能用眼神来交流,不敢说话。
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民生凋敝,民众处于极度压抑的状态,连最基本的言语交流都成为奢望。
二、典故背景
该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当时鲁国政治腐败,赋税沉重,人民生活困苦。史书描述当时的社会状况为“民不堪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道路以目”便成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形象描绘。它不仅反映了人民的苦难,也暗示了统治者的无能和专制。
三、成语引申意义
1. 形容社会黑暗、言论受压
指在专制或高压环境下,人民不敢公开表达意见,只能通过隐晦的方式传递信息。
2. 比喻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
表示人际关系冷漠,彼此之间没有信任和交流。
3. 警示作用
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防止因压迫导致民怨沸腾。
四、总结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道路以目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年》 |
含义 | 形容社会黑暗、人民不敢言说,只能用眼神交流 |
背景 | 春秋时期鲁国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
引申意义 | 社会压迫、人际冷漠、警示统治者 |
文化价值 | 反映古代社会现实,具有历史教育意义 |
五、结语
“道路以目”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时,应当勇于发声;在和平年代,更要珍惜自由表达的权利。通过对这一典故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复杂性,也更能体会到现代社会中言论自由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