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是儒家经典中关于治国、为政的重要思想之一。这句话强调了“仁政”与“民心”的重要性,认为施行仁政的人会得到广泛的支持,而背离正道的人则会失去人心,最终失败。
一、原文内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出处:
>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核心思想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孟子·公孙丑下》 |
核心观点 | 实行仁政(得道)者,能得到更多支持;违背仁政(失道)者,只会失去人心。 |
主要论点 |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比,人和最重要;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延伸意义 | 治国理政应以人为本,重视民心向背,才能长久稳固。 |
现代启示 |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组织管理还是国家治理,都应注重公平、正义与民众的认同感。 |
三、表格对比分析
观点 | 得道者 | 失道者 |
支持者 | 天下顺之 | 亲戚畔之 |
结果 | 战必胜 | 败亡 |
核心 | 仁政、民心 | 无德、失民心 |
关键因素 | 人和 | 无和 |
四、总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仅是古代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也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提醒我们,任何权力的维持都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只有真正关心民生、践行公正,才能获得持久的稳定与成功。在今天这个信息高度透明、舆论影响巨大的时代,更应重视“得道”的价值,以赢得人心、推动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