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逼人的成语典故是什么】“咄咄逼人”是一个常用于形容人说话或行为气势汹汹、咄咄逼人,让人感到压力的成语。这个成语不仅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广泛,而且其背后也有着一段有趣的历史典故。
一、成语典故总结
“咄咄逼人”最早出自东晋时期的历史记载,与一位名叫王导的名臣有关。据《晋书·王导传》记载,王导是东晋开国的重要人物,为人谦和有礼,但在一次朝廷议事中,因对方言辞激烈、态度强硬,王导感到非常不满,于是说:“咄咄逼人,何以至此!”这句话后来演变为“咄咄逼人”,用来形容那种气势凌人、令人难以承受的态度。
二、成语详解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咄咄逼人 |
| 拼音 | duō duō bī rén |
| 出处 | 《晋书·王导传》 |
| 典故来源 | 王导面对他人激烈言辞时的感叹 |
| 释义 | 形容人说话或行为气势汹汹,令人感到压力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的态度或言语具有压迫感 |
| 近义词 | 威风凛凛、气势汹汹、咄咄相逼 |
| 反义词 | 谦逊有礼、温和可亲、不卑不亢 |
三、延伸理解
虽然“咄咄逼人”常带有负面色彩,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用来形容一种坚定、果断的态度。例如在谈判或辩论中,适度的“咄咄逼人”可以表现出自信和立场,但若过度,则容易引起反感。
此外,该成语也常被用于文学作品或日常对话中,用来形象地描绘一个人的强势性格或紧张的气氛。
四、结语
“咄咄逼人”这一成语源自古代历史,经过时间的沉淀,已成为现代汉语中一个极具表现力的词汇。了解它的出处和含义,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运用它,避免误解或误用。
通过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语言,还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