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可航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一苇可航”是一个富有诗意和哲理的成语,源自古代典故,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虽看似微小,却能克服重重困难,达到目标。这个成语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常见,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被用来鼓励人们勇敢前行、不畏艰难。
一、成语“一苇可航”的意思
出处:
出自《庄子·逍遥游》:“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但“一苇可航”更直接的来源是《晋书·祖逖传》中提到的“一苇可航”,意指用一根芦苇就能渡江,比喻力量虽弱,但足以实现目标。
释义:
原意是指用一根芦苇(一苇)就可以渡过江河,比喻一个人虽然力量微薄,但凭借智慧、毅力或外力的帮助,也能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引申义:
1. 表示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2. 强调借助外力或方法的重要性;
3. 鼓励人们面对困难时要有信心和勇气。
二、与“一苇可航”相关的歇后语
歇后语 | 解释 |
一苇可航 —— 胜过千军万马 | 比喻虽然力量微小,但能起到关键作用 |
一苇可航 —— 勇往直前 | 形容不惧艰险,坚持到底的精神 |
一苇可航 —— 心中有路 | 表示只要心中有方向,就能找到出路 |
一苇可航 —— 一叶扁舟 | 比喻微不足道的力量也能完成大事 |
一苇可航 —— 以柔克刚 | 强调柔韧、灵活的力量能够战胜强硬 |
三、总结
“一苇可航”不仅仅是一个成语,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在现代社会中,它被广泛用于激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不轻言放弃,强调信念、智慧和方法的重要性。
无论是文学创作、演讲表达,还是日常交流,“一苇可航”都能为语言增添一份深度和力量。结合其相关的歇后语,更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以小见大”、“以弱胜强”的推崇。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一苇可航 |
出处 | 《晋书·祖逖传》等 |
原意 | 用一根芦苇就能渡江 |
引申义 | 以小胜大、勇往直前、心有方向 |
相关歇后语 | 一苇可航——胜过千军万马;一苇可航——勇往直前;一苇可航——心中有路;一苇可航——一叶扁舟;一苇可航——以柔克刚 |
通过了解“一苇可航”的含义及其相关歇后语,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汉语文化的魅力,也能从中汲取面对生活挑战的智慧与力量。
以上就是【一苇可航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