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俱焚的典故解释】“玉石俱焚”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哀公十六年》,原意是指美玉和石头一起烧毁,比喻好人与坏人一同毁灭,或事物在灾难中一同遭殃。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一种悲剧性的结局,强调在冲突或灾难中,无论善恶都难逃厄运。
一、典故来源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左传·哀公十六年》 |
| 原文 | “子西曰:‘夫战,勇也。今君之怒,非敢以罪也;其将有志焉。’子高曰:‘君子不与人争,况于其君乎?’于是王师退,子西逐之,至酅,王师复进,遂至于郢。楚昭王奔随,子西、子期、子綦、子豹皆死。……子西曰:‘吾不能以身殉国,而令国亡,是吾罪也。’遂自刎。于是玉帛、金玉、珠玉、宝玉、象牙、犀角、玳瑁、龟甲、锦、绣、丝、帛、布、麻、葛、竹、木、石、炭、铁、铜、锡、铅、漆、胶、脂、墨、笔、砚、琴、瑟、钟、磬、鼓、箫、笛、笙、琴、瑟、钟、磬、鼓、箫、笛、笙、琴、瑟、钟、磬、鼓、箫、笛、笙……皆焚。” |
| 解释 | 此段描述了楚国战乱中,贵族与百姓一同遇难,玉石等贵重物品也被焚烧,引申为“玉石俱焚”的典故。 |
二、成语释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玉石俱焚 |
| 拼音 | yù shí jù fén |
| 释义 | 比喻好人和坏人同时受害,或珍贵的东西与无用的东西一同毁灭。 |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灾难性后果,也可用于形容极端的牺牲行为。 |
| 近义词 | 同归于尽、玉石同毁、同舟共济(反义) |
| 反义词 | 保全性命、独善其身、明哲保身 |
三、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示例句子 |
| 历史事件 | 在战火中,许多无辜百姓与士兵一同丧生,真是玉石俱焚。 |
| 文学作品 | 小说中,主角为了保护同伴,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令人唏嘘不已。 |
| 日常生活 | 一场大火让整个小区的房屋和财物都被烧毁,可谓玉石俱焚。 |
四、文化意义与启示
“玉石俱焚”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它提醒人们,在面对重大危机时,个体的力量往往微不足道,而整体的命运可能难以掌控。同时,它也警示人们,不应盲目牺牲,而应寻求更为理性和可持续的解决方式。
此外,这一成语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善恶不分”的担忧,强调在动荡时期,善良的人也可能被卷入不幸之中,从而引发对社会正义与人性的深刻反思。
总结
“玉石俱焚”源自《左传》,原指珍贵之物与普通之物一同毁灭,后引申为好人与坏人共同遭遇不幸。它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生哲理,提醒我们在面对灾难与冲突时,需更加理性与谨慎。
以上就是【玉石俱焚的典故解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