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章。《触摸春天》就是其中的一篇,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盲童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这篇课文不仅向学生展示了生命的美好,还教会了他们如何用心去感受世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故事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盲童安静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难点则是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自己应该怎样珍惜眼前的一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春天景色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描述自己眼中的春天。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有一天你失去了视力,还能感受到春天吗?”从而引入课题——《触摸春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圈画出生字新词。检查预习情况时,可以通过组词造句等形式巩固基础知识。
三、精读感悟,深入探究
1.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安静动作的句子,如“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丛中摸索。”讨论这些动作体现了安静怎样的性格特点?
2. 品味语言,感受情感。例如,“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 角色扮演,加深体验。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表演来更好地理解人物内心世界。
四、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相关主题的作品,比如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进一步深化主题意识。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六、总结全文
最后,教师可以总结道:“虽然安静看不见这个美丽的世界,但她用自己的方式感受到了它的温暖。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像安静一样,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拥抱每一天。”
以上就是本次《触摸春天》的教学设计。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学会感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