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诗歌意象及象征意义;通过比较阅读,感受现代派诗歌的独特魅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诗歌结构特点,理解其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关系。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关于戴望舒的相关资料,包括生平事迹、代表作品等;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音频文件(朗诵版本)、图片资料等辅助材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内容,查找相关背景信息;准备好笔记本用于记录课堂笔记。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轻柔舒缓的音乐作为背景音效,同时展示一幅江南水乡的小巷图片。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这幅画面时会联想到什么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后总结道:“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雨巷》。”
初读感知
播放录音示范朗读,请学生仔细聆听,并思考以下问题:
1. 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2. 你能感受到怎样的氛围?
再次播放录音,请学生跟着默读,注意停顿和节奏的变化。然后组织全班齐声朗读一遍。
精读品味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 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代表了什么?
2. 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时补充讲解。
拓展延伸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改写这首诗,保持原意不变但可以适当调整句式或措辞。完成后请几位同学分享他们的作品,并给予评价鼓励。
布置作业
1. 背诵《雨巷》,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其中几个关键句子的意思。
2. 查阅更多关于戴望舒的作品,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进行赏析,并写下读后感。
3. 观察身边的生活场景,寻找类似《雨巷》中描述的那种朦胧而又略带忧伤的美感,并用文字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