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词汇和句子结构,能够准确翻译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及文章主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困境中的乐观豁达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月色的优美语句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作者复杂微妙的心理状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美丽的月夜图片,引导学生描述所见景象,并提问:“如果让你用文字描绘这样的美景,你会怎么写?”从而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正确、停顿适当。
2. 教师示范朗读,强调节奏感和抑扬顿挫。
3. 集体齐读,进一步熟悉文本内容。
(三)精读探究
1. 分组讨论: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部分,并思考这些描写有何特点?
- 明确答案:运用比喻手法,如“庭下积水空明”,将清澈透明的月光比作积水;又如“水中藻荇交横”,把竹柏影子比喻成水草交错纵横。
2. 个别发言:谈谈你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的理解。
- 引导学生认识到“闲人”的含义不仅仅是清闲之人,更包含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四)拓展延伸
结合时代背景,谈谈苏轼为何能在被贬期间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
(五)课堂总结
回顾全文,强调本文不仅是写景散文,更是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够发现生活美好的伟大灵魂。
四、板书设计
| 记承天寺夜游 | 苏轼 |
|---------------|------|
|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地点:承天寺 |
| 人物:我、张怀民 | 心情:悠闲自在 |
| 描写:月色如积水空明 | 主旨:乐观豁达 |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全文;
2.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月夜》,模仿本文的语言风格进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