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以下为《论语》中的十则经典篇章,附带简要翻译与注释。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
注释:“学”指学习,“时习”即经常复习,“说”通“悦”,意为喜悦。
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认真复习?
注释:“三省”表示多次反省,“传”指老师所授知识。
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用来反思并改正自己的不足。
注释:“焉”在这里表示存在,“善者”指优点,“不善者”指缺点。
四、“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在温习旧知识的过程中能有新的收获和理解,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注释:“温故”即回顾旧知识,“知新”指获得新见解。
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茫无所得;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陷入疑惑。
注释:“罔”表示迷惑不解,“殆”表示危险、困惑。
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知道某种学问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比不上以之为乐的人。
注释:“知之者”指知晓某事之人,“好之者”指爱好某事之人,“乐之者”指享受某事之人。
七、“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聪慧且勤勉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
注释:“敏”形容敏捷聪明,“耻”在此处作动词使用,意为感到羞耻。
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注释:“欲”指想要的东西或事情,“施”表示给予。
九、“三人成虎。”
译文:三个人都说有老虎出现,人们便开始相信真的有老虎存在。
注释:“三人成虎”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即可使人信以为真。
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译文: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准备好工具。
注释:“工”指工匠,“善其事”指做好工作,“利其器”指使工具锋利。
以上便是《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每一条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