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生涯中,文言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马说》作为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经典之作,不仅语言优美,寓意深刻,更蕴含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深切感慨。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经典篇章,本文将结合历年中考真题,为大家提供一份全面的复习指南。
一、作品背景与主题思想
《马说》选自韩愈的散文集《杂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之一。“说”是一种古代文体,通常用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或抒发情感。文中以千里马喻贤才,以伯乐喻发现和重用人才的人,通过叙述千里马因无人赏识而遭受埋没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者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的不满。
二、重点字词释义
为了便于理解文章内容,在复习过程中需掌握以下关键字词:
- 祗(zhǐ):同“只”,仅仅。
- 骈死:并列而死。
-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槽。
-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的能力来饲养它。
三、中考真题解析
1. 选择题
- 下列对《马说》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感。
B.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
C. 作者认为千里马之所以被埋没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
D. 全文运用象征手法,揭示了社会对人才的忽视。
正确答案为C。文中并未指责千里马的能力不足,而是批评了缺乏伯乐的现象。
2. 简答题
- 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看法?
示例答案:这句话告诉我们,个人才华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外界的认可和支持,很难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积极寻找机会展示自我,并学会主动争取资源与平台,同时也要培养发现他人优点的眼光,共同促进成长与发展。
四、写作技巧借鉴
韩愈在《马说》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细腻生动的形象描写传达抽象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在平时作文练习时加以模仿,比如可以通过描述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借助植物的成长历程来阐述人生哲理等。
总之,《马说》作为中考必考篇目之一,其内涵丰富且意义深远。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研读文本,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通过反复练习提高自己的答题水平。相信只要付出努力,每位同学都能在这场知识之旅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