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掌握《李凭箜篌引》的基本内容及艺术特色。
- 了解唐代诗人李贺及其作品风格。
- 学会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来理解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法、讨论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 借助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受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李凭箜篌引》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难点:体会诗歌中的音乐美以及作者借音乐抒发个人情怀的方式。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关于李贺生平事迹及相关背景资料;制作PPT课件;准备相关音频文件(如箜篌演奏片段)。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内容,并查阅有关李贺的相关信息。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展示一段箜篌演奏视频,让学生感受这种乐器的独特魅力。
- 提问:“你们觉得这段音乐听起来像什么?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觉?”
- 引出课题——《李凭箜篌引》,并简要介绍作者李贺。
2. 初步感知
- 全班齐声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准确和节奏流畅。
-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以下问题:
诗歌主要描写了哪些场景?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 分析探讨
- 小组合作学习,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1) 诗歌开头部分是如何描写箜篌演奏的?
2) 中间部分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渲染气氛?
3) 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研究成果。
4. 深度解读
- 教师结合PPT讲解重点诗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 播放箜篌演奏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营造出来的氛围。
5. 总结提升
-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 鼓励学生课外继续阅读李贺的作品,感受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李凭箜篌引》全文。
2.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
《李凭箜篌引》
作者:李贺
主要
- 描写箜篌演奏情景
- 渲染神秘梦幻氛围
- 抒发个人情怀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个别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今后需要采取更多措施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