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什么是校园欺凌以及它的危害。
2.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学会尊重他人,避免伤害他人。
3. 行为目标: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遇到欺凌时能够及时求助。
活动准备:
- 视频短片:关于校园欺凌的小故事或动画片。
- 图片素材:展示友好相处和冲突场景的照片。
- 游戏道具:模拟情境中的角色卡片(如老师、同学、家长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5分钟)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主题:“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欺负别人吗?”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经历或者想象中的情况。教师总结并解释什么是校园欺凌,并强调其严重性。
二、观看视频(10分钟)
播放一段简短的视频,讲述一个小男孩在学校被其他孩子嘲笑并孤立的故事。引导孩子们讨论视频中发生的事情,并思考:“如果你是那个小男孩,你会怎么想?”
三、分组讨论(15分钟)
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发放不同的图片,要求他们判断图片上的行为是否属于校园欺凌,并说明理由。然后请各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
四、角色扮演(15分钟)
组织一个小型的角色扮演游戏,每个小朋友选择一个角色(比如受害者、施暴者、旁观者),模拟实际生活中的几种常见场景。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不同角色的感受。
五、总结与承诺(5分钟)
回顾今天的活动内容,再次强调不要参与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并邀请所有小朋友签署一份“不欺凌”承诺书,表示自己愿意做一个友善的好伙伴。
家园共育建议:
- 家长应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在学校的情况;
- 鼓励孩子遇到问题时主动向老师报告;
- 教育孩子如何正确处理矛盾冲突,倡导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样的教案设计,不仅能让孩子们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性,还能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构建和谐友爱的校园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