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让幼儿理解微笑的意义,学会用微笑传递友好和快乐。
2. 认知目标:知道微笑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表达方式,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 行为目标:培养幼儿养成微笑待人的良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向他人展示友善的笑容。
活动准备:
1. 准备一些关于微笑的照片或图片(如家庭合影、朋友聚会等场景中的笑脸)。
2. 制作一个简单的PPT,包含不同情境下微笑的画面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
3. 准备一些小道具,比如彩纸、画笔等,供孩子们制作“微笑卡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可以先以轻松的方式提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看到过别人笑得很开心的样子?你觉得他们为什么笑得这么开心呢?”引导孩子回忆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并分享自己的感受。接着播放一段简短的视频,展示各种各样的微笑表情,激发孩子的兴趣。
二、主体部分(20分钟)
1. 观察与讨论:
- 展示准备好的图片或PPT,带领孩子们一起观察画面中的微笑表情。
- 提问:“这些笑容让你感觉怎么样?如果有人对你微笑,你会有什么反应?”鼓励孩子们大胆发言。
2. 故事讲述:
- 讲述一个关于微笑的小故事,例如《微笑的力量》,告诉孩子们微笑不仅能让别人感到温暖,还能给自己带来好心情。
3. 实践活动:
- 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合作,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微笑卡片”。每张卡片上都可以写上一句祝福语或者画一幅可爱的图案。
- 完成后,请几位小朋友上台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解释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设计。
三、总结延伸(5分钟)
教师总结今天的活动内容,强调微笑的重要性,并鼓励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保持这种积极的态度。最后布置一个小任务:每天回家给家人一个大大的微笑,并记录下他们的反应。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初步认识了微笑的价值所在,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未来还可以继续丰富相关主题的内容,深化幼儿对微笑意义的理解。
以上就是本次“中班德育教案《微笑》”的具体实施步骤,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开展有意义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