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故事《自相矛盾》,让幼儿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知道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2.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鼓励他们勇于承认错误。
3. 技能目标: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 故事图片或视频(展示楚国人卖矛与盾的情景)
- 简单道具:玩具矛和盾
- 幼儿用书《成语故事》中关于“自相矛盾”的篇章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教师可以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矛盾吗?”引导孩子们思考矛盾的概念,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讨论,如“早上说要吃苹果,中午又说不要吃苹果了”。
接着引入今天的故事《自相矛盾》,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猜测这个成语可能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
二、理解故事
播放或者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使用生动的表情和动作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例如,当提到楚国人夸耀自己的盾坚固无比时,可以用手做出保护状;而说到矛锋利无匹时,则可以表现出锐利的样子。
讲述结束后,再次提问:“为什么大家都笑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帮助幼儿理解“自相矛盾”指的就是说话或行为之间相互抵触、不一致的情况。
三、互动环节
1. 角色扮演: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比如扮演卖矛的人、买矛的人以及旁观者等角色,重现故事场景。
2. 讨论交流:组织小朋友分享自己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比如承诺了某件事却无法完成,然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四、总结提升
最后,请几位小朋友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点,并强调诚信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实际案例,加深印象。
延伸活动:
回家后,可以让家长协助查阅更多有关“自相矛盾”的故事,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给家人听。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掌握新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