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学记》篇是专门论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篇章。它不仅对古代教育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原文如下: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这段文字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教化都离不开教育。同时指出,学习是一个不断反思和进步的过程,只有通过实践和思考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此外,还提出了良好的教学方法应当遵循的原则,如适时、适度、循序渐进等,并警告了不良教学可能导致的后果。
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