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童年》推进课
适用年级:初中二年级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教学目标:
1. 理解《童年》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
2.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成长变化,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3.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思考在困境中如何保持乐观与坚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 了解阿廖沙的成长经历及其性格发展。
- 掌握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形象特点。
难点:
- 理解作者通过儿童视角展现的社会现实与人性光辉。
-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苦难”与“成长”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 《童年》原著节选或相关阅读材料;
- 多媒体课件(含图片、音频、视频片段);
- 学生预习任务单。
2. 学生准备:
- 阅读《童年》前五章内容;
- 摘录自己喜欢的人物描写片段并写下简要感受。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有没有经历过让你印象深刻的童年时光?是什么让你难以忘怀?”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故事,引出“童年”这一主题,并自然过渡到《童年》这部作品的学习。
2. 初步感知(10分钟)
- 学生朗读课文节选,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 提问引导:
- 阿廖沙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 他身边有哪些重要人物?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 学生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人物形象。
3. 深入分析(15分钟)
- 教师展示阿廖沙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图,帮助学生理清人物关系。
- 选取几个关键人物进行分析:
- 外祖父:暴躁、吝啬,但也有温情的一面。
- 外祖母:慈爱、善良,是阿廖沙的精神支柱。
- 小茨冈:天真、乐观,但命运多舛。
-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对阿廖沙的成长有何影响?
4. 主题探讨(10分钟)
- 教师提出问题:
- 在艰难的环境中,阿廖沙是如何成长的?
- 你认为“童年”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
5. 总结提升(5分钟)
- 教师总结:《童年》不仅是一部成长小说,更是一幅描绘社会现实与人性光辉的画卷。
- 布置拓展作业: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的童年》,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成长”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训练,通过情境创设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思考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文本细读与个性化阅读指导,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
```
《童年》推进课教学设计
——阿廖沙的成长之路
一、人物形象分析
外祖父:暴躁、吝啬
外祖母:慈爱、善良
小茨冈:天真、乐观
二、主题探讨
苦难中的成长
人性的光辉与黑暗
三、课堂延伸
写作练习:《我的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