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理解,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
2.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李白在寂静夜晚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升语言感受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古诗,题目是《静夜思》。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他写过很多关于月亮和思乡的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学生:老师,李白是谁呀?
教师: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诗仙”,他的诗常常充满想象力和感情,尤其是写自然景色和思乡之情的时候特别动人。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齐读《静夜思》,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逐句跟读,教师纠正发音。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教师提问: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A:诗里说“低头思故乡”,应该是李白在想家。
学生B:我觉得他看到月亮,就想起家乡了。
三、细读品析(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
1. “床前明月光”
教师:这里的“床前”指的是哪里?是睡觉的床吗?
学生:可能是在房间里,或者院子里。
教师:是的,这里描绘的是一个安静的夜晚,月光照在床前,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2. “疑是地上霜”
教师:为什么说“疑是地上霜”?
学生:因为月光很亮,像霜一样白。
教师:很好,这里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霜,突出了夜晚的清冷和静谧。
3. “举头望明月”
教师:李白为什么要抬头看月亮?
学生:可能是在看月亮,觉得它很美。
教师:是的,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团圆和思念,所以李白看到月亮,就会想到远方的亲人。
4. “低头思故乡”
教师: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李白在想念家乡。
教师:没错,这句诗是整首诗的高潮,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或思乡的诗句?
学生C:王维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学生D: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教师总结:古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有优美的语言,还有深刻的情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读古诗,感受其中的美好。
五、布置作业(5分钟)
1. 背诵《静夜思》,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诗的意思。
2. 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看到月亮时的感受,可以是开心、难过,也可以是思念某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和互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了《静夜思》的内容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能够准确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能联系自身经历进行表达。但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今后可以借助更多图片、音乐等手段增强学生的感受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