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资讯 > 精选范文 >

《搭石》教案

2025-06-26 01:21:31

问题描述:

《搭石》教案,求大佬给个思路,感激到哭!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6-26 01:21:3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品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 培养学生分析文本、提炼主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乡亲们无私奉献、互帮互助的高尚品质,体会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 引导学生树立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搭石在文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 难点:理解“搭石”这一意象所承载的深层含义,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搭石”的相关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搭石’吗?它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兴趣。

出示“搭石”的图片,简单介绍“搭石”是山区人民为了过河而摆放的石头,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 教师讲解重点生字词,如“协调、伏下身、紧走慢走”等。

3.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

1. 分段阅读,逐段分析

- 介绍“搭石”是什么,以及它在生活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搭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 描写老人摆搭石的情景。

引导学生体会老人的认真负责和无私奉献。

- 第三段:描写人们过河时的场景。

引导学生感受人们的互相礼让、和谐相处。

- 第四段:总结搭石的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搭石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2. 小组合作学习

分组讨论:你认为“搭石”象征着什么?你能从文中找到哪些细节来支持你的观点?

(四)品味语言,感悟情感(1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如:“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放下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2. 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句子中蕴含的情感,如:关爱、责任、和谐。

(五)拓展延伸,升华主题(5分钟)

1.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搭石”的人或事?

2. 学生联系实际,分享自己身边的感人故事。

3. 教师总结:搭石虽小,却承载着深厚的人情味。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抄写生字词并造句。

2.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搭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感受。

五、板书设计:

```

搭石

┌───────────────┐

│生活中的普通物件 │

│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象征奉献与关爱│

└───────────────┘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品析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共鸣。今后可在课堂中加入更多互动环节,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表达力。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