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由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其中,《鸽异》一篇以奇幻笔法讲述了一只神奇的白鸽与人之间的故事,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本文将呈现《鸽异》的原文,并附上通俗易懂的译文,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原文:
《鸽异》
有贾人者,商于外,久不归。妻独居,无子,惟一女,年十五,姿容秀美。一日,有白鸽自空飞至,止于庭中。女见之,心喜,遂饲之。日久,鸽驯,常栖于女肩。女每出,鸽亦随行,若伴侣然。
后贾人归,见女与鸽相依,甚怪之。女告以故,贾人曰:“此禽也,岂能通灵?”然因女爱之,遂不言。
岁余,贾人复出,女独处。鸽忽衔一物来,置女前。视之,乃金珠也。女惊,不敢取。鸽又衔去,复来,如是者三。女终不敢受,鸽乃飞去。
后贾人再出,女思之,遂焚香祷祝。夜梦一老叟,谓曰:“汝女有福,当得贵婿。”觉而异之,未几,果有贵人求婚,女欣然许之。
贾人归,闻女已嫁,怒,欲夺之。女泣曰:“妾虽妇人,岂敢背夫?此鸽神也,赐我宝物,导我良缘。”贾人不信,遂与女绝。
后数年,贾人贫病交加,流落他乡。一日,见一白衣女子,持金珠而来,曰:“吾即汝妻也。”贾人愕然,问其故。女子曰:“吾本神鸽,感汝女贞洁,故赐宝物,助其得良缘。今汝悔悟,吾来报恩。”
贾人愧悔,遂同归。后二人重修旧好,家道渐兴。
译文:
有一位商人外出经商,很久没有回来。他的妻子独自一人生活,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年仅十五岁,容貌秀丽。有一天,一只白色的鸽子从空中飞来,停在院子里。女儿看到它,非常高兴,便开始喂养它。日子久了,鸽子变得温顺,常常停在女儿的肩膀上。每当女儿出门,鸽子也跟随左右,仿佛是她的伙伴。
后来,商人回来了,看到女儿和鸽子形影不离,感到十分奇怪。女儿告诉了他事情的经过,商人说:“这不过是一只鸟,怎么能通灵呢?”但因为女儿喜欢它,他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一年之后,商人再次外出,女儿独自在家。一天,鸽子忽然衔着一样东西飞来,放在女儿面前。她一看,原来是金子和珠宝。女儿惊讶不已,不敢拿。鸽子又把东西叼走,再送来,如此反复三次。女儿最终还是不敢接受,鸽子便飞走了。
后来,商人再次外出,女儿思念丈夫,便点燃香烛祈祷。夜里,她梦见一位老人对她说:“你女儿有福气,将来会嫁给一位贵人。”醒来后觉得奇怪,不久果然有人来提亲,女儿欣然答应。
商人回来后,听说女儿已经出嫁,非常生气,想要把她抢回来。女儿哭着说:“我虽然是个女人,怎敢违背丈夫?这只鸽子是神鸟,送给我宝物,引导我找到好的姻缘。”商人不相信,于是和女儿断绝了关系。
几年后,商人贫穷潦倒,生病在外,流浪到别处。一天,他看见一个穿白衣的女子拿着金珠来到他面前,说:“我就是你的妻子。”商人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女子说:“我原本是一只神鸟,被你女儿的贞洁感动,所以送给她宝物,帮助她找到好姻缘。现在你后悔了,我来报恩。”
商人羞愧难当,于是和她一起回家。后来两人重新和好,家庭逐渐富裕起来。
结语:
《鸽异》通过一只神鸟与人间情感的交织,展现了善有善报、因果轮回的主题。故事中的白鸽不仅是吉祥的象征,更是命运的引导者。它见证了人性的善良与坚韧,也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之间微妙的关系。蒲松龄以细腻的笔触,将现实与幻想完美结合,使这篇作品至今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