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巧妙地将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等现象比喻为“语言”,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科学知识。
一、词语解释
1. 物候:指自然界中的季节变化、动植物生长和活动的现象。
2. 谚语:民间流传的、具有教育意义或经验总结的短句。
3. 观测:观察并记录某种现象的过程。
二、内容理解
1. 文章开头提到“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这里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答:指的是自然界的气候、动植物的变化等现象,它们像语言一样传递着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信息。
2. 作者为什么说“农民伯伯根据这些‘语言’来安排农事”?
答:因为这些自然现象(如燕子低飞、蚂蚁搬家)往往预示着天气的变化,农民可以根据这些“语言”来判断何时播种、收割,从而更好地安排农业生产。
3. 文中引用了哪些谚语?请写出其中一条,并简要说明其含义。
答: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意思是清明节前后是适合种植瓜类和豆类作物的时节。
三、写作特点
1. 语言生动形象:文章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2. 结构清晰: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展开,层次分明。
3. 贴近生活:选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候现象,增强了文章的实用性与可读性。
四、拓展思考
1. 你是否观察过自然界中的“语言”?请举例说明。
答:比如,柳树发芽、桃花盛开,这些都表明春天已经到来;而树叶变黄、大雁南飞,则预示着冬天即将来临。
2. 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需要关注这些“自然语言”?为什么?
答:虽然现代科技发达,但我们仍应关注自然现象,因为它们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和合理安排生活。
五、总结
《大自然的语言》不仅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文章,更是一篇引导人们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优秀作品。它告诉我们,大自然并不是沉默的,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向我们传递信息,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倾听,就能读懂它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