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优秀上课PPT课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充满历史情怀与家国忧思的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所作,通过登高望远、凭吊古人,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之一。他不仅是文学家,更是一位英勇的军事将领。年轻时曾参与抗金斗争,但因主战派受压制,长期被贬,郁郁不得志。
他的词风豪放激昂,情感真挚,常用历史典故表达对国家兴亡的思考,被誉为“词中之龙”。
三、作品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当时辛弃疾已年近花甲,虽有报国之志,却屡遭排挤,只能在镇江任职。他登上京口北固亭,远眺山河,触景生情,写下此词,借古讽今,抒发自己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
四、课文朗读
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这首词,注意语调和节奏,感受词中的情感变化。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辛弃疾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五、文本解析
1. 上片:怀古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感叹历史长河中英雄难觅,暗含对当前缺乏良将的忧虑。
-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昔日繁华终将消逝,象征时代变迁与人事无常。
-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描绘眼前景象,引出对刘裕(寄奴)的回忆。
-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美刘裕的雄才大略,寄托对英雄的向往。
2. 下片:伤今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刘宋文帝北伐失败之事,批评当权者轻率冒进。
-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回忆四十三年前战火纷飞的岁月,表达对国家动荡的痛心。
-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讽刺百姓在敌军庙宇前祭拜,反映民族意识淡薄。
-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用廉颇故事,表达自己虽年迈仍愿为国效力的决心。
六、艺术特色
1. 用典丰富:全词多次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增强了词的历史厚重感。
2. 对比鲜明:过去英雄与现实无能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作者的悲愤之情。
3. 情感深沉:既有对英雄的追慕,也有对现实的批判,更有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4. 语言凝练:句式长短错落,节奏铿锵有力,富有音乐美感。
七、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追忆,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空怀报国之志的悲愤与无奈。它不仅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曲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歌。
八、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背景,深入分析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内容与艺术特色,体会了词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与历史哲思。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华诗词的魅力,并增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九、拓展延伸
建议同学们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进一步体会其豪放词风与爱国情怀。
教师寄语:
诗词是心灵的镜子,也是历史的回声。愿我们在诵读经典中,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不负青春,不负祖国!
---
如需PPT制作建议或配图推荐,也可以告诉我,我可以继续为你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