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导学案二)】一、学习目标
1. 理解《木兰诗》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 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其忠孝两全、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3. 学习古诗文的诵读方法,提升朗读能力与语言感受力。
4. 感受古代民间文学的艺术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性格特征。
- 难点:把握诗歌中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体会其思想内涵。
三、课前预习
1. 查阅资料,了解《木兰诗》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体裁、历史背景等。
2. 自主朗读课文,标出不熟悉的字词,并查阅字典或注释。
3. 思考问题:你认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她会代父从军?
四、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凯旋归乡的故事。全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勇敢、孝顺、忠诚的女性英雄形象。
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展开叙述的?
(二)内容分析
1. “唧唧复唧唧”——开篇的环境描写
开头以“唧唧”的声音引出木兰的叹息,营造了一种忧愁的氛围,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2.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的内心独白
这句诗表现了木兰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体现了她的孝心和责任感。
3.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战争的残酷与木兰的坚韧
通过对比将军与壮士的命运,突出了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与坚强。
(三)人物形象分析
- 孝顺:木兰因父亲年迈,主动请缨,替父从军,体现了深厚的亲情。
- 勇敢:她在战场上不惧生死,与男儿并肩作战,展现了非凡的勇气。
- 机智:在军营中长期隐瞒身份,表现出极高的智慧与冷静。
讨论:你认为木兰身上最打动你的品质是什么?为什么?
五、语言特色
《木兰诗》采用的是乐府诗体,语言质朴自然,多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同时,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排比等,增强了表达效果。
举例:
-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一句运用了排比和对仗,增强了节奏感,也表现出木兰准备出征的紧张与有序。
六、拓展延伸
1. 阅读其他关于花木兰的故事或影视作品,比较不同版本中的木兰形象。
2. 尝试用自己的话改写《木兰诗》,注意保留原意但加入现代语言风格。
3.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巾帼不让须眉”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
1. 背诵《木兰诗》全文,并尝试默写。
2. 完成练习题: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 唧唧
- 万里赴戎机
- 寒光照铁衣
3. 写一段文字,描述你心中“英雄”的形象,并联系木兰的事迹进行分析。
八、教学反思(教师备课参考)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分析《木兰诗》,帮助他们理解人物性格和诗歌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与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勇敢与责任”。
九、板书设计
```
木兰诗
┌───────────────┐
│人物形象:孝顺、勇敢、机智 │
│主题思想: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
│语言特点:口语化、节奏感强 │
└───────────────┘
```
十、参考资料
1. 《木兰诗》原文及注释
2. 《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
3. 教材配套练习册及相关教学资源
结语:
《木兰诗》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古诗,更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文学作品。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励自己在生活中做一个有担当、有勇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