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沉与浮公开课教】一、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初步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知道有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有些则会下沉。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并记录实验结果。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合作意识。
二、活动准备:
- 各种材料:木块、石子、塑料瓶、纸片、铁钉、泡沫板、橡皮泥等
- 水盆或透明容器若干
- 实验记录表(可自制)
- 魔术道具(如“神奇的浮球”)用于导入活动
三、活动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个装满水的透明容器,放入一块橡皮泥,引导幼儿观察:“你们看,橡皮泥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呢?”
然后教师用魔术方式将橡皮泥捏成小船形状,再次放入水中,发现它浮起来了。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橡皮泥,有的沉,有的浮呢?”从而引出课题《沉与浮》。
2. 探索与发现(15分钟)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不同材料和水盆。
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哪些会下沉,并尝试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把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看看是否会影响沉浮。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动手操作,并及时记录结果。
3. 交流分享(8分钟)
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发现,如“我用了木块,它浮起来了”,“我把橡皮泥捏成了船,它也浮起来了”。
教师适时总结:“物体的沉浮不仅和材质有关,还和它的形状有关。”
4. 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在水中加入盐,会不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引导幼儿回家和家长一起做个小实验,观察盐水中的沉浮变化,第二天带到幼儿园分享。
5. 结束活动(2分钟)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今天的实验内容,表扬他们的认真观察和积极思考,鼓励他们继续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四、活动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化的实验和互动式教学,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思。同时,注重幼儿的自主探究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五、延伸建议:
- 可结合绘本《沉与浮》开展阅读活动,加深理解。
- 在区域活动中设置“沉浮小实验角”,供幼儿持续探索。
- 家园共育,鼓励家长陪伴孩子进行家庭小实验,增强亲子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