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教案《函数概念》】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能够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构成函数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模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 难点: 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特别是“每个自变量对应唯一一个函数值”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例题、练习题、实物教具(如温度计、钟表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相关内容,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展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如:
- 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 银行存款利息随时间的变化;
- 某地的气温与日期之间的关系。
提问:“这些变化中,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是不确定的?”引导学生思考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引出“函数”这一概念。
2. 新知讲解(15分钟)
(1)函数的定义:
教师通过板书或PPT展示函数的定义:
> 设A、B是两个非空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得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x,都有B中唯一的一个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f是从A到B的一个函数,记作:
> f: A → B 或 y = f(x)
(2)函数的三要素:
- 定义域(A):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 值域(B中的一部分):函数值y的取值范围;
- 对应法则(f):将x映射为y的规则。
(3)函数的表示方法:
- 解析法: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函数,如y = 2x + 1;
- 列表法:用表格列出x与y的对应值;
- 图象法:用坐标系中的点来表示函数关系。
3. 典型例题讲解(10分钟)
例1: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函数:
- x = 1, y = 2;x = 1, y = 3
→ 不是函数(同一个x对应不同y)
- x = 2, y = 4;x = 3, y = 9
→ 是函数
例2:写出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 y = √x
→ 定义域:x ≥ 0;值域:y ≥ 0
4. 学生练习(10分钟)
布置几道基础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请几位同学上台展示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5. 小结与作业(5分钟)
-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函数的基本概念,理解了函数的定义、三要素以及表示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加深了对函数本质的理解。
- 作业:
- 完成课本第XX页练习题第1、2、3题;
-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函数的例子?
五、板书设计:
```
一、函数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数集,若对A中每一个x,都有B中唯一的y与之对应,则称f是A→B的函数,记作y = f(x)
二、函数三要素:
1. 定义域
2. 对应法则
3. 值域
三、函数表示方法:
1. 解析法:y = 2x + 1
2. 列表法:x | 1 | 2 | 3
y | 2 | 4 | 6
3. 图象法:坐标系中的点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次课程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入函数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函数的基本定义,但在判断是否为函数时仍存在一些混淆,需在后续课程中加强训练与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