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课文《桥》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 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 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提高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人物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文中人物在危急时刻所表现出的无私奉献与舍己为人的精神。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文章中老支书的人物形象及其行为背后的意义。
- 难点:体会文中“桥”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通过“桥”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背景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作者及写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播放一段关于洪水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想象灾难来临时的情景。
- 提问:“如果你们是村里的村民,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你会怎么做?”
- 引出课题《桥》,并简要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进行认读与讲解。
- 学生复述故事大意,教师适时补充。
3. 精读分析(20分钟)
- 分组讨论:文中哪些细节最能体现老支书的高尚品质?
- 重点分析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如“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把小伙子推上桥”,引导学生体会其冷静、果断、无私的形象。
-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身边是否有类似的人物,激发情感共鸣。
4. 深入探究(15分钟)
- 引导学生思考:“桥”在文中有哪些含义?它仅仅是物理上的桥吗?
- 讨论交流后,明确“桥”不仅是连接两岸的建筑,更是人与人之间信任、责任与牺牲的象征。
- 拓展延伸:结合现实中的英雄人物,如消防员、医生、教师等,谈谈他们如何成为“生命之桥”。
5. 总结升华(5分钟)
- 回顾本课主要内容,强调老支书的精神品质。
- 教师总结:真正的“桥”不仅连接空间,更连接心灵,是责任、勇气与爱的体现。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这种精神,做有担当的人。
6. 布置作业(5分钟)
-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桥”》,结合自身经历或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 阅读相关主题的课外文章,如《父亲的背》《守夜人》等,进行比较阅读。
五、板书设计
```
—— 老支书的抉择与精神
|----------------------|
| 人物形象:沉着、无私 |
| 情感主旨:责任、牺牲 |
| 桥的象征:信任、连接 |
| 生活启示:担当、奉献 |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与情感体验,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文本内涵。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桥”的象征意义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今后需加强引导与拓展材料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