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在山中所见所感,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 学习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情感和意境。
- 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感受文字背后的诗意与美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悟平凡中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表达情感;学习文中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
- 难点:体会作者“访友”的独特视角,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图片素材(山林、古树、小溪等)。
- 学生:预习课文,思考“你心中的‘朋友’是什么样子的?”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提问导入:
“同学们,如果让你去一个地方拜访一位‘朋友’,你会选择哪里?为什么?”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引出“山中访友”这一主题。
- 展示图片或视频,营造自然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 教师提问:
- 作者在山中遇到了哪些“朋友”?
- 这些“朋友”有什么特点?
- 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
3. 精读品味(20分钟)
- 分段讲解课文,重点分析以下
- 介绍“我”走进山林,与大自然“打招呼”,体现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描写古桥、树林、山泉等景物,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以生命。
- 第三段:通过描写落叶、小草、野花等,表现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第四段:结尾部分点明“访友”的意义,表达对自然的敬仰与珍惜。
- 小组讨论:
- 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 作者是如何将自然景物写得如此生动的?
4. 语言赏析(10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给我照影。”
(拟人+比喻,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 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石里……”
(联想丰富,充满想象力)
- 学生模仿写作:
请学生仿照文中句式,写一段“我与自然的朋友对话”的文字。
5. 拓展延伸(10分钟)
- 播放自然风光视频,让学生谈谈自己与自然的互动经历。
-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该如何保护自然?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6. 总结升华(5分钟)
- 回顾课文内容,总结作者通过“山中访友”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
- 教育学生:生活中处处有美,只要用心观察,就能发现身边的“朋友”。
五、作业布置:
1. 抄写文中优美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和自然的一天》,要求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3. 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尝试用文字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
```
《山中访友》
自然朋友 → 古桥、树林、山泉、落叶、野花
情感表达 → 热爱、敬仰、珍惜
写作手法 → 拟人、比喻、联想
主题思想 →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品读、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的深情。同时,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增强环保意识。今后可结合更多实践活动,如户外观察、写作训练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