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PPT课件】《咏怀古迹其三》PPT课件内容设计
一、课程导入
1.1 学习目标
- 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创作背景与作者情感
- 掌握诗中所描绘的历史人物及其象征意义
- 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
-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与历史情怀
1.2 教学重点
- 诗人杜甫对王昭君的同情与反思
- 诗中“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意象分析
- 诗歌结构与情感递进关系
1.3 教学难点
- 如何理解“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中的历史与现实交织
- 杜甫借古抒怀的写作手法
二、作者简介
2.1 杜甫生平简述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作品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著称。
2.2 创作背景
《咏怀古迹》是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期间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分别咏怀诸葛亮、王昭君、庾信、刘备、刘琦等历史人物。本诗为第三首,借咏王昭君之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三、诗歌原文与朗读
3.1 原文展示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2 朗读指导
- 朗诵时注意节奏与情感起伏
- “一去紫台连朔漠”应读出苍凉之感
- “独留青冢向黄昏”体现孤独与哀愁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则带有历史的沉思与悲悯
四、诗歌赏析
4.1 逐句解析
- 第一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描写昭君故里环境之壮丽,暗示她虽出身卑微却命运多舛。
- 第二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两句通过对比昭君出塞前后的情景,表现其命运的悲剧性。
- 第三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表达对汉元帝因画误人的讽刺,以及昭君死后仍魂魄难归的哀婉。
- 第四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意指昭君的怨恨通过琵琶曲流传千古,寄托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与思考。
4.2 艺术特色
- 对比手法:如“一去”与“独留”,“紫台”与“青冢”
- 意象运用:“琵琶”、“朔漠”、“黄昏”等营造出苍凉悲怆的意境
- 抒情方式:借古抒怀,情景交融
五、主题思想
5.1 表层主题
通过描写王昭君的悲惨遭遇,表达对其命运的同情。
5.2 深层主题
杜甫借昭君之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兴亡、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六、拓展延伸
6.1 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 王昭君:西汉宫女,自愿和亲匈奴,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 汉元帝:昏庸无能,导致“画图省识”的悲剧发生
6.2 文学影响
- 该诗被后世誉为“咏史名篇”,对历代文人影响深远
- 古代许多诗人如陆游、辛弃疾等都曾借此诗抒发自身情感
七、课堂总结
7.1 内容回顾
- 了解杜甫与《咏怀古迹》的背景
- 掌握诗中主要意象与情感表达
- 理解“借古抒怀”的写作手法
7.2 思想升华
- 体会古人对命运、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
-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与家国情怀
八、课后作业
8.1 阅读任务
阅读《咏怀古迹》其余四首,比较其异同点。
8.2 写作任务
以“我心中的昭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
8.3 思考题
你认为杜甫为何选择王昭君作为咏怀对象?他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九、教学反思(教师用)
- 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从语言、结构、情感三个层面深入理解诗歌
-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 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与表达
结语
《咏怀古迹·其三》不仅是一首怀古诗,更是一首充满历史厚重感与人文关怀的佳作。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与诗人深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