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士不遇赋》译文、原文、翻译对照】《悲士不遇赋》原文:
余惟夫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贤者不遇,岂非命也?呜呼!士之怀才而不遇,其志何如?或处穷巷,或居草野,虽有经纶之才,不得施于世。贤者不遇,哀哉!
昔者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下。屈原忠而见放,投江自尽。贾谊才高而遭谗,终郁郁而亡。彼皆圣贤之徒,然皆不遇于时,卒以身殉道。
今我独行于世,怀才不遇,志不得伸。欲言而无从,欲行而无路。虽有仁义之心,不能济世;虽有忠贞之志,不能辅国。是故悲夫!士之不遇,乃天命也,非人力所能改也。
《悲士不遇赋》译文:
我想,天地广大,万物繁多,但有才华的士人却常常不被重用,难道不是命运吗?唉!那些怀才不遇的士人,他们的志向又如何呢?有的住在偏僻的小巷,有的隐居在荒野之中,虽然他们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却无法施展于当世。贤者不被赏识,真是令人悲哀啊!
从前有伯夷、叔齐,他们坚守气节,不吃周朝的粮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下。屈原忠诚却被流放,最后投江自尽。贾谊才华横溢却遭人诽谤,最终忧郁而死。他们都是圣贤之人,然而都未能在当时得到应有的重视,最终为了理想而牺牲了生命。
如今我独自行走于世间,怀有才华却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心中抱负无法实现。想说话却无人倾听,想行动却无路可走。虽然心怀仁义,却无法拯救世人;虽然志在忠诚,却无法辅佐国家。因此,我感到无比悲伤!士人不遇,是天命使然,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
对照与解析:
这篇《悲士不遇赋》是古代士人对自身遭遇的一种感慨与反思。作者通过引用历史上的贤者如伯夷、叔齐、屈原、贾谊等人的遭遇,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命运的无奈。
文中“士之不遇”不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作者认为,即使有才德之人,若生不逢时,也无法施展抱负,最终只能默默无闻或悲剧收场。
这种情感在后世文学中屡见不鲜,成为许多文人抒发胸中块垒的重要方式。无论是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还是杜甫的“致君尧舜上”,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士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思考。
结语:
《悲士不遇赋》不仅是一篇感怀之作,更是对士人精神的深刻诠释。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除了自身的努力,还必须面对时代的局限与命运的安排。然而,正是这种不遇与挣扎,使得士人的精神更加崇高,也使得他们的文字更具感染力与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