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猖会》专用课件】一、课文简介
《五猖会》是鲁迅先生所著《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通过作者童年时期参加迎神赛会的经历,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和传统习俗的批判,同时也流露出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无奈。
二、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批判精神著称,代表作有《呐喊》《彷徨》《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五猖会》收录于其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展现了他对童年生活的真实记录与深刻反思。
三、写作背景
《五猖会》写于1926年,当时鲁迅正在北京担任教育部佥事,并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任教。他回忆起自己童年时在家乡绍兴参加五猖会的情景,借以表达对旧社会风俗的不满和对儿童天性的关注。
四、内容概要
文章讲述了作者小时候非常期待参加五猖会,那是家乡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然而,在临近出会那天,父亲却突然要求他背诵《鉴略》,否则不准去观看。尽管他努力背诵,但最终还是错过了看会的机会。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他对封建教育方式产生了反感。
五、主题思想
1. 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文章通过父亲强迫孩子背书的行为,揭示了封建家庭教育中对儿童个性和兴趣的压制,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的僵化理解。
2. 对童年自由的渴望
作者通过对童年美好记忆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被剥夺童年的无奈与惋惜。
3.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五猖会作为民间传统活动,本应是充满欢乐与热闹的,但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反而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
六、艺术特色
1. 细腻的描写
鲁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五猖会的热闹场景,如“锣鼓喧天”“人山人海”,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 情感真挚
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既有对童年美好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
3. 对比手法
作者将五猖会的热闹与父亲的严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抑。
七、重点语句分析
-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因不能去看五猖会而感到的失落与失望,也暗示了封建教育对他心灵的打击。
- “我至今记得,那是一个下午,太阳很红,风也很暖。”
此句描绘了五猖会前的温暖氛围,反衬出后来被父亲阻止的痛苦与遗憾。
八、教学建议
1.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通过分析作者从兴奋到失望的心理转变,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
2. 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教育是否还存在类似“强制学习”的现象?如何平衡学习与兴趣?
3. 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朝花夕拾》中的其他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进一步了解鲁迅的童年经历与思想发展。
九、总结
《五猖会》不仅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它提醒我们尊重孩子的天性,珍惜自由成长的空间。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视鲁迅先生那份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真诚关怀。
---
附录:思考题
1. 你如何看待文中父亲的做法?
2. 为什么作者对五猖会既期待又失望?
3. 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自由成长”的理解。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