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的文言知识点梳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著名议论文,旨在阐述“从师”的重要性,并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文章语言精炼、逻辑严密,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篇目。以下是对《师说》中主要文言知识点的梳理与解析。
一、通假字
1. “受”通“授”
- 原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 解析:这里的“受”通“授”,意为传授、教授。
2. “不”通“否”
- 原句:“或师焉,或不焉。”
- 解析:“不”通“否”,表示否定,意为“没有”。
二、古今异义词
1. “学者”
- 古义:求学的人。
- 今义:有学问的人。
- 原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2. “小学”
- 古义:小的学问,指文字、音韵等基础知识。
- 今义:儿童教育阶段。
- 原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 “众人”
- 古义:一般人。
- 今义:许多人。
- 原句:“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三、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 “师”:以……为师。
- 原句:“吾师道也。”(我以道理为师)
2. 形容词作动词
- “耻”:以……为耻。
- 原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3. 使动用法
- “闻”:使……听到。
- 原句:“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我赞赏他能够践行古人之道,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四、特殊句式
1. 宾语前置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正常语序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 解析:强调“句读”和“惑”这两个宾语前置,突出问题所在。
2. 状语后置
- “师不必贤于弟子。”
- 正常语序应为:“师不必于弟子贤。”
- 解析:介词结构“于弟子”后置,修饰“贤”。
3. 判断句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判断句,“也”表判断。
五、重点实词解释
| 词语 | 解释 |
|------|------|
| 师 | 老师,以……为师 |
| 传 | 传授 |
| 受 | 接受,通“授” |
| 或 | 有的人 |
| 不 | 否定,通“否” |
| 焉 | 于此,相当于“于之” |
| 惑 | 疑难问题 |
| 道 | 道理、学问 |
| 贤 | 胜过,超过 |
六、重点虚词解释
| 虚词 | 用法及意义 |
|------|-------------|
| 之 |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代前面的内容 |
| 乎 | 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介词,相当于“于” |
| 也 | 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 |
| 以 | 表目的,相当于“用来”;表原因,相当于“因为” |
| 而 | 连词,表示并列、转折、顺承等关系 |
七、名句积累
1. “古之学者必有师。”
- 强调古代求学之人必须有老师引导。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明确教师的职责,即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
3.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表达“只要懂得道理,就可以成为老师”的观点。
4.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强调“从师”与否是决定人贤愚的关键。
八、写作特色简析
《师说》语言凝练,逻辑清晰,善用对比与反问,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等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作者引用历史人物(如孔子)来增强权威性,体现了韩愈“尊师重道”的思想主张。
总结
《师说》不仅是一篇思想深刻的文章,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文本。通过对其文言知识点的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古汉语的基本规律,提升文言阅读与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