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坟》杂文集:《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在鲁迅先生的杂文集《坟》中,有一篇名为《再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文章,虽篇幅不长,却字字珠玑,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批判与思想力量。这篇文章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事件的反思,更是对封建制度、压迫与愚昧的无情揭露。
文章开篇便以“雷峰塔的倒掉”为引子,看似是对一座古塔命运的叙述,实则借古讽今,借物喻人。雷峰塔作为封建统治者压迫百姓的象征,其倒塌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鲁迅用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旧制度崩塌的欣慰与对新世界的期待。
在文中,鲁迅并没有简单地歌颂雷峰塔的毁灭,而是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权力与压迫的关系。他指出,雷峰塔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压制与束缚;而它的倒掉,则象征着一种解放与新生。这种思想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对今天的社会仍有深刻的启示。
鲁迅在文中还提到“白蛇娘娘”和“法海”,这两个形象是民间传说中的典型人物。白蛇娘娘代表着反抗与自由,而法海则是维护旧秩序的象征。鲁迅通过这一神话故事,讽刺了那些以“正统”自居、压制人性与自由的人。他指出,真正的正义不应建立在压制与奴役之上,而应服务于人的尊严与权利。
此外,文章中还透露出鲁迅对民众的深切关怀。他并不满足于表面的胜利,而是关注到雷峰塔倒塌后,人们是否真正获得了自由与幸福。他提醒我们,历史的更迭并不意味着一切问题的终结,真正的变革需要思想的觉醒与行动的勇气。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虽然写于上世纪初,但其中的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面对压迫与不公时,不能只停留在对旧制度的否定上,更应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鲁迅用他的笔,唤醒了无数人的良知,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之,这篇杂文不仅是一次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更是一场思想的洗礼。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进步不是靠外力的摧毁,而是源于内心的觉醒与对真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