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我要的是葫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小故事,它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深受学生喜爱。这篇课文不仅帮助孩子们认识植物生长的过程,更通过一个简单的道理告诉他们:做事不能只看结果,而忽视过程中的细节。
本节课以“我要的是葫芦”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情感,并从中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课堂上,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首先,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个人会‘我要的是葫芦’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接着,教师带领学生逐段阅读课文,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特别是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执着与忽视虫害的态度。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联想,比如:“如果种葫芦的人及时发现叶子上的蚜虫,结果会不会不一样?”这样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让他们明白“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此外,课堂还设计了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们围绕“如果你是种葫芦的人,你会怎么做?”展开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最后,教师总结课文的寓意,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关注细节,不因追求结果而忽略过程。同时,布置了相关的拓展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画一幅与课文相关的图画,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通过这节公开课,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良好的价值观教育。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语文课堂变得更有温度、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