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怀疑与学问》(八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掌握作者提出的“怀疑是学问的必要条件”的核心思想;学会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归纳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鼓励他们在学习中保持质疑精神,树立严谨治学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怀疑”在求知过程中的作用,掌握文章的论证结构。
-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体会“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并能在实际学习中运用。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课文朗读音频。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作者及写作背景,初步思考“怀疑”在学习中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老师讲的知识,自己一开始不太相信,后来通过查证发现是真的?或者相反?”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引出“怀疑”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接着出示课题《怀疑与学问》,并简要介绍作者——顾颉刚,说明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探讨的是“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标注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教师巡视指导,解答疑问。
随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论点。
3. 精读课文,深入分析(20分钟)
- 分段讲解: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梳理文章结构。
- 提出论点——“怀疑是学问的第一步”。
- 引用历史人物的例子(如孔子、程颐等),说明古人重视怀疑。
- 第三段:指出没有怀疑就容易被误导,强调怀疑的重要性。
- 第四段:提出“怀疑不仅是对书本的怀疑,也包括对权威的质疑”,进一步深化主题。
- 第五段:总结全文,呼吁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怀疑的习惯。
- 语言赏析: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举例、对比、反问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4. 合作探究,拓展延伸(15分钟)
- 问题讨论:
“你认为在学习中,怀疑是否总是有益的?有没有可能因为过度怀疑而影响学习效率?”
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怀疑”的作用。
- 联系实际: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如何在日常学习中运用“怀疑”精神,比如在做题时多问“为什么”,在阅读时主动思考等。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怀疑”是推动学问发展的动力,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敢于质疑、善于思考。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怀疑”》,字数不少于300字。
五、板书设计:
```
鲁教版《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核心观点:怀疑是学问的第一步
结构分析:
1. 提出论点
2. 举例论证
3. 反面论述
4. 强调意义
5. 总结升华
思想启示:敢于质疑,勤于思考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怀疑”与“学问”的关系。但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可进一步优化,部分环节可适当压缩,以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与表达。同时,应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