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十分钟》教学设计之六】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课间十分钟的合理安排方式,掌握在课间时间进行适当休息和活动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与身心放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科学安排生活的好习惯,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课间十分钟的重要性,学会合理安排课间时间。
- 难点:如何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做到劳逸结合。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间活动图片、时间管理小卡片等。
- 学生准备:每人一张“课间计划表”、笔。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每天的课间十分钟都做了些什么?有没有觉得时间不够用?或者浪费了?”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课间生活,并鼓励他们分享。
(二)情境创设(8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课间十分钟的短片或展示相关图片,内容包括学生在课间打篮球、读书、聊天、整理书包等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哪些行为是合理的?哪些是不恰当的?
(三)小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 你认为课间十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
- 怎样才能让这十分钟过得更有意义?
- 如果你有时间,你会选择做什么?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适时引导,总结出课间活动的几种常见类型:身体活动、阅读、整理学习用品、与同学交流等。
(四)实践操作(12分钟)
发放“课间计划表”,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填写一个合理的课间安排。例如:
- 第1分钟:整理书包
- 第2—4分钟:与同学交谈
- 第5—7分钟:阅读课外书
- 第8—10分钟:轻松活动(如伸展运动)
鼓励学生互相检查,提出建议,优化自己的计划。
(五)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课间十分钟虽短,但合理利用可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也能缓解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六)拓展延伸(2分钟)
布置课后任务:请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制定一份“家庭课间安排表”,并记录一周内的执行情况,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自主管理意识。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时间管理仍存在模糊认识,今后可结合更多生活实例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合理利用时间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
```
一、什么是课间十分钟?
二、课间能做什么?
三、如何安排更合理?
四、我的课间计划表
```
七、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课后任务完成情况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