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实录】【教学目标】
1. 通过文本细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女孩在寒冷、饥饿与孤独中的心理变化。
2. 品味作者描写火光、幻象等细节的语言艺术,体会其象征意义。
3. 激发学生对人物命运的同情与思考,培养同理心与人文关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知道她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饱受苦难的孩子。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这个充满悲情的故事,看看小女孩在寒冷的夜晚里,是如何用火柴点燃希望的。
二、文本细读(15分钟)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X页,我们一起来读一段课文,注意标出小女孩每一次擦燃火柴后的感受和所看到的景象。
(学生朗读课文片段)
教师:谁来分享一下,你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A:我觉得小女孩很冷,她擦火柴的时候,火光让她感觉温暖,像是看到了奶奶。
学生B:我觉得她很孤单,只有在火光中才能看到亲人,说明她真的很渴望被爱。
教师:很好,大家都能抓住关键点。那么,我们可以试着分析一下,为什么小女孩每次擦火柴都会看到不同的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三、情境体验(10分钟)
教师: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那个小女孩,站在街头,寒风刺骨,手里只有一根火柴。你会怎么做?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C:我会想,如果我能有家人的陪伴,就不会这么冷了。
学生D:我想起妈妈做的饭,那种温暖的感觉让我心里好受一点。
教师:大家说得都非常真实。其实,这些幻象不仅仅是小女孩的幻想,更是她内心深处对幸福生活的渴望。火柴的光芒虽然短暂,但正是这种微弱的希望,支撑着她坚持到最后一刻。
四、语言赏析(10分钟)
教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文中的一些精彩句子。比如:
“她不敢回家,因为父亲会打她。”
这句话简单却意味深长,说明小女孩的家庭环境恶劣,她没有安全感。
再比如:“她划亮了火柴,看见了一桌丰盛的晚餐,还有慈祥的奶奶。”
这里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现实的残酷与内心的渴望之间的反差。
五、拓展思考(5分钟)
教师:同学们,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们会怎样帮助这个小女孩呢?或者,我们能从她的故事中学到什么?
学生E: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同时也要关心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学生F: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尊严地活着,不能让任何人因为贫穷而失去基本的生存权利。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深入阅读,不仅了解了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也感受到了她内心的坚强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一份关爱,少一份冷漠。
【板书设计】
- 小女孩的心理变化:冷→暖→痛→绝望
- 火柴的象征意义:希望、温暖、回忆
- 作者的情感表达:同情、批判、呼吁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体验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共情能力,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作品的主题与情感内涵。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