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原文及译文】《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内容涵盖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事迹,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文将选取《史记》中一段经典篇章,呈现其原文与译文,并简要分析其历史价值与文学特色。
原文选段:《项羽本纪》节选
>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曰项燕,为楚将,死于秦将王翦。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羽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羽兵法,羽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译文:
项羽是下相人,字羽。他刚开始起兵的时候,年龄只有二十四岁。他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叫项燕,曾是楚国的将军,后来战死于秦将王翦之手。项家世代都是楚国的将领,被封在项地,因此姓项。项羽小时候,曾经学习写字,但没有成功,就放弃了;又学习剑术,也不成功。项梁因此很生气。项羽说:“写字只能记住名字罢了,学剑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能对抗万人的兵法。”于是项梁便教他兵法,项羽非常高兴,大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还是不愿意深入学习。
内容解析:
这段文字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是司马迁对项羽早年经历的记载。通过简洁的语言,司马迁刻画了一个性格鲜明、志向远大的少年英雄形象。项羽虽出身贵族,却不愿拘泥于常规的学习方式,体现出他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性格特征。
此外,文中提到项羽“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看似失败,实则为后文他“力能扛鼎、勇冠三军”的形象埋下伏笔。这种叙事手法,展现了司马迁在人物塑造上的高超技巧。
历史与文学价值: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文学巨著。它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众多历史人物,使读者仿佛亲历其事。项羽的形象,正是司马迁笔下的典型代表之一。他既有英雄气概,也有悲剧色彩,令人唏嘘不已。
通过阅读《史记》的原文与译文,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代历史,还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如需更多《史记》原文与译文的解读,欢迎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