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托孤原文及赏析】“白帝城托孤”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一个极具历史与文学价值的篇章,讲述了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在临终前将国家大权和幼主刘禅托付给丞相诸葛亮的故事。这一情节不仅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也展现了诸葛亮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精神。
一、原文节选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原文:
>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曰:‘汝之贤才,远逾于吾。’”
《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白帝城托孤”原文(节选):
> “先主见孔明面如重枣,目似寒星,心中大喜,便命孔明为托孤大臣。孔明跪地泣曰:‘臣愿效死力,辅佐幼主,不负先帝厚恩。’先主叹曰:‘朕得孔明,如鱼得水,今托孤于卿,望勿负朕心。’”
二、
“白帝城托孤”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今重庆奉节)病逝前,将国家大权和幼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这一事件不仅是权力交接的重要节点,更是体现君臣之间深厚信任的经典案例。
从文学角度看,“白帝城托孤”塑造了诸葛亮忠诚、智慧的形象,也为后世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典范。同时,这段故事也成为后人讨论忠诚、责任与政治智慧的重要素材。
三、表格对比分析
项目 | 《三国志》 | 《三国演义》 |
出处 | 正史记载 | 小说创作 |
作者 | 陈寿 | 罗贯中 |
内容真实性 | 较为客观真实 | 加入文学加工 |
描写风格 | 简洁直白 | 生动形象 |
人物刻画 | 刘备威严、诸葛亮恭敬 | 刘备情感丰富、诸葛亮忠诚感人 |
情节完整性 | 保留核心事件 | 补充细节,增强戏剧性 |
文学价值 | 历史参考价值高 | 故事情节更完整,更具感染力 |
四、赏析要点
1. 忠诚与信任: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是全篇的核心,体现出古代君臣关系的理想状态。
2. 责任与担当:诸葛亮的回应表现出他对国家和君主的深切责任感。
3. 历史与文学结合:《三国志》提供了事实依据,《三国演义》则通过艺术加工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4. 文化影响深远:这一故事成为中华文化中“忠君爱国”的象征之一,常被用于教育和文学创作中。
五、结语
“白帝城托孤”不仅是三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更是中国文化中关于忠诚、责任与信任的典范。无论是在正史还是小说中,这一情节都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动人的情感表达,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
以上就是【白帝城托孤原文及赏析】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