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瞪口呆的成语典故讲了什么】“目瞪口呆”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因惊讶、恐惧或震惊而神情呆滞、说不出话来。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口语中使用频繁,但它的出处却鲜为人知。了解其背后的典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
一、成语典故总结
“目瞪口呆”最早出自《晋书·王导传》,原句为:“导性宽厚,每遇险难,未尝失色。至于临大节,处危局,常有风度。然其子敦,性暴戾,尝于朝堂,见人惊惧,目瞪口呆。”
这句话的意思是:王导性格宽厚,遇到危险时从不慌乱,但在面对重大节义和危机时,仍能保持冷静。然而他的儿子王敦性格暴躁,在一次朝廷上,看到有人受到惊吓,表现出“目瞪口呆”的样子。
后世将“目瞪口呆”引申为形容人因意外或惊恐而愣住、说不出话来的状态。
二、表格对比说明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名称 | 目瞪口呆 |
出处 | 《晋书·王导传》 |
原意 | 形容人在惊吓或意外情况下,眼睛发直、嘴巴张开、无法言语的状态 |
引申义 | 现代多用于形容人因惊讶、震惊或恐惧而愣住,说不出话来 |
典故背景 | 王导之子王敦在朝廷上见到他人惊惧时,表现出“目瞪口呆”的神态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突发事件、意外情况或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时人物的反应 |
文化意义 | 反映古代对情绪表达的细腻描写,也体现了语言文化的演变与传承 |
三、结语
“目瞪口呆”虽是一个简单的成语,但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语言智慧。通过了解其出处和演变过程,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成语的用法,还能感受到中华语言的魅力所在。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以上就是【目瞪口呆的成语典故讲了什么】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