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舞之鹤的出处和释义】“不舞之鹤”是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虽有才华,却未能充分发挥,或者在合适的场合中未能展现应有的表现。这个成语不仅富有诗意,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一、出处与背景
“不舞之鹤”最早见于《世说新语·容止》:
> “王右军(羲之)年减十岁,时人未之知也。尝与谢安共登东府,谢曰:‘君看吾风度,何如老奴?’右军曰:‘我自是王右军,岂能为老奴耶?’”
虽然这段文字并非直接提到“不舞之鹤”,但后人将其引申为“不舞之鹤”的典故,意指本应有所作为的人却未能施展才能,如同一只本应起舞的鹤却静立不动。
另一个较为常见的引用来自《晋书·王导传》中的故事,讲述王导在一次宴会上,有人以“不舞之鹤”来形容他,暗指他虽有才德,却不轻易显露。
二、释义与用法
“不舞之鹤”字面意思是“不会跳舞的鹤”。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高洁、清雅、祥瑞,通常与优雅、高贵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而“不舞”则表示其未表现出应有的姿态,可能是因为环境不适合,也可能是因为自身原因。
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不舞之鹤 |
拼音 | bù wǔ zhī hè |
出处 | 《世说新语·容止》、《晋书·王导传》等 |
字面意思 | 不会跳舞的鹤 |
引申含义 | 有才之人未得施展;表面高雅却缺乏表现力;隐而不发的状态 |
使用场景 | 形容人才未被重用、表现不够突出、或气质高洁但不张扬 |
例句 | 他虽有才华,却始终是不舞之鹤,未能大展宏图。 |
三、文化意义与延伸
“不舞之鹤”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人生状态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内敛”与“外显”的辩证思考。有些人天生低调,不愿张扬,即使有才华也不愿出风头,这种状态有时被视为一种修养,但也可能被视为“不舞之鹤”。
此外,“不舞之鹤”也可以用于文学、艺术作品中,表达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内在的矛盾。
四、结语
“不舞之鹤”虽源于古代典籍,但其寓意至今仍具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才华不一定需要时刻表现出来,有时候沉默也是一种智慧。同时,它也警示人们,若才华被埋没,可能会错失良机。
总结:
“不舞之鹤”出自古籍,意指有才之人未得施展,或高洁却不出众。它既是对个人状态的描述,也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出处与释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中关于“隐”与“显”的深层含义。
以上就是【不舞之鹤的出处和释义】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