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是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目标和内容的两种对立观点。它们分别强调知识的训练与实际应用,反映了不同时期对教育功能的不同理解。本文将从两者的基本主张、历史背景、优缺点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呈现。
一、
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代表人物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即“形式”上的训练。这种观点强调通过学习古典学科(如数学、哲学、语言等)来提升心智能力,而不一定关注具体的知识内容。
实质教育论则兴起于18世纪至19世纪,代表人物如洛克、赫尔巴特等,主张教育应以传授实用知识为主,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该理论认为教育应服务于社会需求,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技能和知识,以适应现实生活。
两者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教育的目标上:是培养“有智慧的人”,还是培养“有知识的人”。在现代教育中,这两种理论逐渐融合,形成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既重视智力发展,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对比表格
项目 | 形式教育论 | 实质教育论 |
核心主张 | 强调思维训练与智力发展 | 强调知识传授与实际应用 |
教育目标 | 培养理性思维、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 培养实用技能、知识储备、社会适应力 |
课程内容 | 古典学科(如数学、哲学、语言等) | 实用知识(如科学、技术、社会常识等) |
代表人物 |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洛克(早期) | 洛克(后期)、赫尔巴特、斯宾塞 |
历史背景 | 古希腊时期,强调理性与哲学 | 近代工业社会,强调实用与效率 |
优点 | 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创造力 | 促进知识转化与社会适应能力 |
缺点 | 内容较抽象,脱离现实 | 缺乏深度思维训练 |
现代意义 | 对素质教育、批判性思维培养仍有启发 | 对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
三、结语
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的争论,体现了教育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二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互补。在当代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只有将形式训练与实质内容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不应局限于单一的理论框架,而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融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以上就是【如何看待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