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本逐末成语故事主要内容】“舍本逐末”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出自《吕氏春秋·慎大览》,用来比喻做事不抓主要问题,反而纠缠于次要的、表面的问题。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本末倒置的行为。
一、成语故事概述
“舍本逐末”的典故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农夫在田里种了一片庄稼,但他并不关心庄稼的生长情况,而是整天盯着田边的一棵小树,担心它会把庄稼遮住阳光。结果,他因为过度关注那棵小树,忽略了对庄稼的照料,最终导致庄稼枯死。
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做事应该抓住根本,而不是被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所牵制。
二、成语含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舍本逐末 |
| 出处 | 《吕氏春秋·慎大览》 |
| 拼音 | shě běn zhú mò |
| 近义词 | 本末倒置、舍本求末 |
| 反义词 | 抓纲举目、纲举目张 |
| 含义 | 做事不抓主要问题,只注重次要问题 |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或提醒他人注意重点 |
| 使用场景 | 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决策失误 |
三、现实意义
“舍本逐末”不仅是一个历史成语,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常常因为过于关注细节或琐事而忽略了整体目标,比如:
- 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记题型而不理解知识点;
- 企业只追求短期利润,忽视了长期发展;
- 个人只关注外表形象,忽略内在修养。
这些行为都是“舍本逐末”的体现,容易导致失败或效率低下。
四、结语
“舍本逐末”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要分清主次,抓住核心,避免因小失大。只有把握住根本,才能实现真正的成功与进步。
以上就是【舍本逐末成语故事主要内容】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