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资讯 > 精选范文 >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2025-10-26 01:49:54

问题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急到跺脚,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26 01:49:54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一篇著名的篇章,讲述了郑国在危急关头,由大夫烛之武出使秦国,成功说服秦穆公撤军的故事。文章通过人物对话展现了智慧与谋略的较量,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处于劣势,派大夫烛之武前往秦国,试图说服秦穆公停止进攻。烛之武以“利”为切入点,分析了秦、晋、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指出如果秦军继续攻打郑国,不仅不能获利,反而会威胁到秦国自身的安全。最终,秦穆公被说服,撤军并与郑国结盟,晋国也因此不得不撤兵。

二、译文与原文对照表

原文 译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并且在外交上对楚国有二心。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军一定会撤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郑文公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推辞道:“我年轻时还比不上别人,现在年老了,已经无能为力了。”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郑文公说:“我没有早重用你,现在形势紧急才来找你,这是我的过错。但郑国灭亡了,对你也不利啊。”
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答应了。夜里,他用绳子从城墙上吊下去,见到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利,那我就不敢冒犯您。跨越别国来统治远方的土地,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它已经在东边占领了郑国,又想向西扩张,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又能从哪里得到土地呢?损害秦国来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一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秦穆公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率军驻守郑国,然后撤军回国。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狐偃请求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帮助,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伤害他,是不仁;失去自己的同盟,是不明智;用混乱代替整齐,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
亦去之。 于是晋军也撤走了。

三、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典型的外交策略文章,通过烛之武的智慧与口才,成功化解了一场危机。文中强调了“利害关系”的重要性,也展示了古代政治家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深谋远虑。这篇文章不仅是历史记载,更具有现实意义,值得后人借鉴。

以上就是【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