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1.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这里用来比喻蝉的触须。
2. 清露:纯净的露水,象征高洁。
3. 疏桐:稀疏的梧桐树,梧桐树是古人认为高雅的植物。
4. 藉(jiè):凭借、依靠。
5. 声自远:声音能够传得很远。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虞世南所作,通过描写蝉的生活习性和鸣叫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和独立精神的赞美。全诗以蝉为喻,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首句“垂緌饮清露”,描绘了蝉栖息在高处,以清露为食的形象,体现了其高洁的品质。次句“流响出疏桐”则进一步刻画了蝉鸣声响亮且悠长的特点,与梧桐树的高雅相映成趣。第三句“居高声自远”点明了蝉之所以能传播如此远的声音,并不是因为它借助了秋风的力量,而是因为自身的位置高远。最后一句“非是藉秋风”则强调了蝉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自身的努力和内在的品质。
诗句解释:
- 垂緌饮清露:蝉挂在高枝上,以清澈的露水为食,表现出一种超然脱俗的姿态。
- 流响出疏桐:蝉鸣声从稀疏的梧桐树间传出,声音悠扬而深远,展现出蝉的生命活力。
- 居高声自远:蝉之所以能让自己的声音传得远,是因为它选择了高处,而非依赖外界的力量。
- 非是藉秋风:这并不是因为借助了秋风的帮助,而是蝉自身的努力使然。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物诗,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虞世南借蝉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即要保持高洁的品行,不依赖外力,依靠自身的努力去实现目标。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