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通假字作为文言文中的重要语法现象,常常成为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好通假字,不仅有助于理解古文内容,还能在考试中提高答题准确率。本文将系统梳理高考中常见的通假字知识点,帮助考生高效备考。
一、什么是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汉语中,由于语音相近或形体相似,临时借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这种用法通常不具有本义,只是在特定语境下作为“借字”使用。例如,“蚤”通“早”,“说”通“悦”。
二、高考常见通假字分类
1. 常见音近通假字
| 原字 | 通假字 | 释义 | 出处 |
|------|--------|------|------|
| 蚤 | 早 | 早晨 | 《陈涉世家》 |
| 说 | 悦 | 高兴 | 《论语·学而》 |
| 知 | 智 | 聪明 | 《劝学》 |
| 亡 | 无 | 没有 | 《出师表》 |
| 被 | 披 | 覆盖 | 《赤壁赋》 |
2. 常见形近通假字
| 原字 | 通假字 | 释义 | 出处 |
|------|--------|------|------|
| 与 | 欤 | 语气词 | 《庄子·逍遥游》 |
| 具 | 俱 | 都 | 《鸿门宴》 |
| 奉 | 俸 | 官俸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信 | 伸 | 伸展 | 《鱼我所欲也》 |
| 从 | 丛 | 草木丛生 | 《诗经·关雎》 |
三、通假字的判断方法
1. 结合上下文理解:通假字的意义往往与原字不同,需根据语境推测。
2. 注意读音:通假字与原字发音相近,可以通过读音来判断。
3. 查证常用通假表:高考常考的通假字有一定的规律,可以提前整理并记忆。
四、典型例题解析
例题1: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其中“知”应为“治”,表示“管理”。
例题2: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鸣”通“名”,意为“发出声音”。
五、备考建议
1. 积累高频通假字:高考中出现频率高的通假字要重点记忆。
2. 多做真题练习:通过历年高考真题熟悉题型和考点。
3. 归纳整理:将通假字按类别整理,便于复习和记忆。
六、结语
通假字虽然看似复杂,但只要掌握规律、勤加练习,就能在高考中轻松应对。希望本文能为同学们提供实用的帮助,助力大家在文言文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
---
温馨提示:文言文学习贵在坚持,通假字只是基础,还需结合实词、虚词、句式等综合掌握,才能真正提升文言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