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课堂实录2卖炭翁教学设计】在语文教学中,古诗文一直是培养学生语言感受力和文化理解力的重要载体。而《卖炭翁》作为白居易讽喻诗中的代表作之一,以其平实的语言、深刻的社会批判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篇目。本文将围绕“余映潮课堂实录2:《卖炭翁》教学设计”展开,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提升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读—品—悟”为主线,通过多层次的文本解读,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并在语言积累与审美体验中获得深层次的感悟。
首先,在“读”的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诵读,包括自由朗读、齐读、个别朗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诗歌的节奏、情感和意境。同时,结合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了解白居易的创作意图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为后续的深入分析打下基础。
其次,在“品”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带领学生逐句赏析诗句,关注人物形象、细节描写和语言风格。例如,“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句,通过对卖炭翁外貌的描写,展现了其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则表现了卖炭翁内心的矛盾与无奈。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关怀。
最后,在“悟”的阶段,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诗歌所传达的现实意义。比如,引导学生讨论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卖炭翁”这样生活艰难的人群,进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意识。
此外,本课还注重语言积累与写作训练的结合。教师设计了仿写练习,让学生模仿《卖炭翁》的写作风格,描写一个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片段,从而加深对诗歌语言特点的理解,并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余映潮课堂实录2:《卖炭翁》教学设计”不仅注重文本的深度解读,也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发展,体现了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既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又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