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杜甫《登高》的创作背景及其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
- 掌握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其语言艺术和情感表达。
- 学习并掌握古体诗的基本特点及赏析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与人生感慨,培养高尚的情感和人文精神。
-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深沉情感与哲理思考;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及其思想内涵。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音频朗诵材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杜甫生平及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是否曾在某个高处感受到人生的渺小与壮阔?有没有哪首诗曾让你久久不能忘怀?”
引出杜甫《登高》,简介杜甫的生平及此诗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学生跟读。
2.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节奏与情感。
3. 提问:这首诗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能说出哪些意象?
(三)细读品析(20分钟)
1. 分组讨论:
- 诗中出现了哪些自然景象?这些景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中,“悲秋”有何深意?
2. 教师引导分析: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秋景,营造萧瑟氛围。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宏大自然景象反衬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渺小。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漂泊无依、孤独老迈之感。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抒发人生困顿与无奈。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对比阅读:与《登鹳雀楼》《望岳》等杜甫其他作品比较,体会其风格变化。
2. 小组合作:尝试用现代语言改写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登高》不仅是杜甫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中国文人精神的缩影。它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一颗坚韧的心。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面对困难,珍惜当下。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背诵并默写《登高》。
2.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人生如登高”的理解。
3. 阅读杜甫其他代表作,选择一首进行简要赏析。
五、板书设计
```
——杜甫
一、内容主旨:
悲秋之情 + 人生感慨 + 忧国情怀
二、艺术特色:
意象丰富,意境深远,语言凝练,情感沉郁
三、情感体验:
感悟生命,热爱生活,坚定信念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增强了他们对古诗的理解与感悟。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引导,提升课堂互动性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