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防欺凌安全教案】一、活动目标:
1. 让幼儿初步了解什么是“欺负”行为,知道哪些行为属于不友好、不礼貌的行为。
2. 引导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 培养幼儿的同理心,懂得尊重他人,关心同伴,营造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
二、活动准备:
- 故事图片或动画视频(内容涉及小朋友之间发生的小冲突)
- 小熊、小兔等卡通玩偶
- 画纸、彩笔
- 安全儿歌或歌曲
三、活动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卡通玩偶,讲述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小熊在玩玩具时,小兔子抢了他的玩具,小熊很伤心。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提问引导:
- “你们觉得小兔子这样做对吗?”
- “如果你是小熊,你会怎么想?”
2. 认识“欺负”行为(10分钟)
通过图片或动画展示几种常见的“欺负”行为,如:
- 抢别人的东西
- 起外号
- 不让别人一起玩
- 说伤人的话
教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欺负就是一个人故意伤害别人,让别人感到难过或者害怕。”
3. 情感体验与讨论(10分钟)
播放一段简短的动画,内容为几个小朋友之间的互动,其中有一个孩子被其他小朋友冷落或嘲笑。
引导幼儿思考并讨论:
- “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 “如果别人欺负你,你会怎么做?”
- “我们可以怎样帮助被欺负的小朋友?”
4. 学习应对方法(10分钟)
教师带领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应对方式:
- 大声说“不要!”
- 立即告诉老师或家长
- 找好朋友帮忙
- 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不喜欢这样!”
5. 实践演练(5分钟)
教师设计一个小情景游戏,如“谁做得对”,让幼儿分组扮演不同角色,练习如何正确应对“欺负”行为。
6. 总结与延伸(5分钟)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内容,强调:
- 每个人都有权利被尊重。
- 遇到问题要勇敢说出来。
- 我们可以一起做友善的小朋友。
布置小任务: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分享今天学到的内容,并画一幅“我想要的朋友”的图画。
四、活动延伸建议:
- 在班级中设立“友好角”,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开心事。
- 定期开展“我们是一家人”主题活动,增强集体归属感。
- 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和社交情况。
五、活动反思:
本次教案以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为基础,通过故事、游戏和讨论等形式,帮助幼儿建立基本的安全意识和正确的交往方式。后续可根据幼儿反馈调整教学内容,持续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